如何有效开展安全管理——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池宏

  • 摘要: 本刊记者  张星明 池宏1982年毕业于华侨大学应用数学系,1994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工业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统筹与安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三十年的管理科学研究和管理咨询经验,主要涉足的行业有金融、能源、交通运输等。作为主要业务骨干曾参与“大庆油田开发与地面工程规划方案优选研究”项目,该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所开发的软件获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优秀软件二等奖;作为主要人员,曾参与国家“七五”攻关子项目“油田地面工程系统节能优化研究”,该项目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近十年来,开始从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急系统、预案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布局、调度等方面的研究;航空安全管理理论、模型与方法研究。    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让我们越来越感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等,或许是其中的原因。但关键还是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办法才能更好地预防这些事故的发生。  我们知道,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涉及到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到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安全管理,这是政府和企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为此,本刊主编张星明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统筹与安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池宏教授,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  记者:听说您和您的团队近些年主要在安全管理方面做研究工作,请问您如何在安全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技术的?  池宏: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应急方面涉及企业应急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我们在航空公司安全管理系统建设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工作。项目管理的许多思想和方法技术可以应用在我们的工作中,但是,传统项目管理技术运用于应急管理时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项目管理中关键链管理的目标是时间,目的是督促每一个参与者都尽可能努力按时完成既定任务。然而,对于应急管理,我们都知道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来对预案进行调整。在思考应急处置过程的关键链时,我们可能更加关注那些影响到最终处置效果的因素及其所在的工作。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详细谈一下我们的两项具体研究工作,一个是如何利用项目管理技术来提高预案的操作性,完善应急机制;另一个是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  记者:应急预案的操作性问题的确是目前应急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池宏:首先谈谈怎样利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一份操作预案。我们所说的操作预案是为了应对特定情景事先设计的,由若干工作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处置计划,它需要一种功能明确、责任分明,并能根据突发事件动态演变,灵活进行调整的表达形式。  应急管理涉及的任务是随着已完成子任务的效果和所处环境的状态变化而变化的,需要结合应急管理问题的特点,在现有网络图表达基础上进行扩充。因此,我们做了以下改进工作。  一方面是定义新的网络节点类型。在前面说过,应急处置需要综合考虑前一阶段的处置效果以及突发事件的发展状态,因此,在用网络图描述操作预案时,需要定义一类新的节点来描述某一时点的发展状态,我们称之为场景节点。  另一方面是考虑关键工序和关键链的新属性。在应急管理中,需要从满足应急需求来看待关键链。在确定关键工序时,需要考虑对最终处置效果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与这些因素相关联的工作以及执行这些工作所需的准备工作等问题。  记者:您刚才谈到的是网络属性的变化,但是预案毕竟是事先制定,现实往往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如何用这个利用事先设想安排好的计划来指导实际处置呢?  池宏:这正是我下面想谈一谈的,我们称为“预案重构”问题。应急实践表明,如果突发事件和预期情景基本符合,那么按照预案处置能有效缩短准备时间、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对所有预期情景制定预案是否能在已有的各类突发事件预案以及处置效果经验总结基础上,快速生成应对突发事件动态发展的新预案呢?对于预案重构问题我们重点讨论两个子问题:预案的模块化和重构。模块化的目的是提高重构的效率。  预案模块化是将预案网络计划图中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若干工作单一出来,形成相对功能单一且流程固定的子网络计划图的过程。通过模块化形成若干执行部门和功能相对单一的工作集合。模块化需要考虑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执行者、功能、资源类型和启动条件等,模块调用以情景或其他模块的输出为驱动,如救出被困人员、收到指挥部指令等,并以功能单一优先,将存在协作关系的工序放在同一模块中,并以该功能的主要执行部门为主。  预案重构是指根据突发事件未来发展的需要,选择若干预案模块进行组合,生成新的预案,并在实施中增加、启动或关闭某些预案模块的过程,具体包括初始预案生成和预案调整两部分。其中,初始预案生成是指,已知若干可能情景及其应急处置功能需求,各个预案模块的功能、执行者等属性,在给定时间和各类资源总量约束下,按照预案模块、非模块内处置工作之间的衔接关系,构建鲁棒性高(兼顾情景多)的应急预案。执行过程中的预案调整就是在现有预案执行到一定阶段后,根据对现状的分析与未来的判断,制定新预案,并制定从现在预案转移到新预案的“路径”。  记者:您刚才谈到的预案重构问题的确是一个新问题,那么这些工作做好了,就能保障预案的可操作性么?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池宏:我刚才讲到的仅是预案的主体部分。要保障一个预案的可操作性,还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对社会而言,当突发灾害事件时,需要各部门快速联动,明确自己的工作以及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应急预案所描述的正是突发灾害事件下的一种新的工作流程,使参与应急工作的人员能够快速地从日常岗位转换到应急岗位上。与此同时,还需要快速整合社会资源与各渠道信息,来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需求。对于突发灾害事件时的职能分工联动、资源和信息的整合都需要在事前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予以明确和规范。  记者:您对第一个问题已经阐述很充分了,下面请您谈一谈第二个问题“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问题”。  池宏: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问题是我们团队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发现的一个新问题,简单讲,它的目的是找出业务流程中的高风险环节。  下面,通过一个在航空公司运行控制中心风险管理的研究实例,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航空公司里,运行控制中心是航班生产保障部门,它的主要工作是对航班运行信息进行汇集、加工、分析及决策。业务环节存在较强关联,风险在业务流程中具有一定传导性,因此,风险严重程度的评估不仅要考虑该环节的不安全信息,还要考虑关联环节的不安全信息,以及该环节在业务流程中的位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估问题。我们围绕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传导问题,通过业务流程梳理,构建风险传导网络,并从传导深度、广度等多个角度研究风险传导的刻画方法。在此基础上,度量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环节,为实现安全关口的前移,从系统角度来完善航空公司岗位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