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刊记者 李兴
崔军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专家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英国建筑法学会会员、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关联会员、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国家标准《国际工程总承包EPC项目管理规范》编委会主任。现任品博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要著作有:《FIDIC分包合同原理与实务》,《FIDIC合同原理与实务》,《国际工程承包总论》,《国际承包工程实用手册》。译著包括:《FIDIC用户指南:1999年版红皮书和黄皮书实用指南》、《施工合同索赔》、《工期索赔》。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涉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模式、国际工程项目融资、FIDIC分包合同、FIDIC合同、国际工程项目索赔、工期索赔、BOT/PPP项目融资等多个领域。 中国企业自1979年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以来,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发布的信息得知,入世十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10%,新签合同额年平均增长27.63%,累计完成营业额4 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 994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的业务范围除了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等领域外,已经发展到了石油化工、工业生产、电力工程、矿山建设、电子通信、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核能和平利用以及工程咨询服务等诸多领域,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已经完成了依靠人力资源成本获取和经营项目的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正在从具有成本优势向具有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阶段的转变。 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整体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对于身处转型期的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而言,谋求自身的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 从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海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重来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08年,50家入选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企业的平均值为16.3%,但入选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企业的海外营业额占其总营业额的比例从未超过20%。2008年,225家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的海外业务比例已经占总营业额的40%。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同时,尽管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在不断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业务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总体规模是靠数量众多的企业支撑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且在某一国家的中国企业数量众多,“扎堆”现象严重,它们之间的过度竞争,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冲出“重围”,摆脱低层次的过度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应向更高层次的BOT、PPP模式转变,在转变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国际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演变过程 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传统承包方式,即业主聘请设计咨询工程师进行设计,然后业主招标,承包商中标后负责施工的设计—投标—施工(Design-Bid-Build,DBB)项目建设模式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主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项目发起人为管理和控制项目成本超支风险,应贷款银行的要求,开始采用以固定价格和固定工期为主要特征的设计—施工(Design-Build,DB)模式和设计—采购—施工(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EPC)和交钥匙项目建设模式。同时,为解决政府预算资金不足的问题,各国政府尝试性地推出了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主要特征,由企业负责融资、建设、运营并从特许期内获得收益的项目建设模式。逐渐形成了以BOT、PPP和PFI模式为主的总承包模式。
PPP模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BOT、PPP、PFI等模式已成为国际上产业升级换代和众多企业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进程中,企业和公司成为了PPP模式的主角和核心,也是PPP模式的发展动力和推手。特别是近些年来,PPP模式已成为国际知名承包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常年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 纵观在PPP模式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大公司和大企业,不难发现,这些大企业、大公司正是从PPP模式的发展中完成了战略转型,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提高了国际化程度,获取了新的发展动力,如法罗里奥、万喜等知名企业,PPP模式的特许经营项目成为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利润来源。
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目前,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正处于企业转型升级时期,即从传统工程项目承包模式向EPC总承包模式,进而向项目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PPP、BOT模式转变。 2008年,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当年新签合同额中,EPC合同模式占当年新签合同额的52%。2009年和2010年,该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 自2000年以来,随着PPP模式的引入,中国企业也加入了BOT、PPP模式的开拓和发展进程,并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并实施了BOT、PPP模式的项目,例如水电、火电、矿产资源、水处理项目等。这为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探索产业升级、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加快海外投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PPP模式的推出和法律的完善,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以PPP模式进入这些国家和市场提供了机会。 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仅仅依靠传统承包模式和EPC总承包模式是无法完成企业转型和升级这个历史重任的,传统工程项目承包模式和EPC总承包模式无法承载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转型和发展要求。提高国际化水平,使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向国际化企业发展,从传统工程项目承包模式和EPC总承包模式向更高层次的BOT、PPP模式转变,并进而通过并购和重组实现企业的“重生”,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BOT、PPP模式是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产业链延伸,实现转型升级,转变赢利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可以根据其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将传统工程项目承包模式向EPC总承包模式转化,从EPC/DBO总承包模式向BOT、PPP模式发展。 PPP模式是企业发展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它要求企业熟悉国际市场、熟悉PPP模式运作流程、深知投资决策数据和工具,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它要求企业从项目前期、立项、可行性研究、项目融资、项目实施、项目运营和维护、投资的回收、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介入,运作和管理。认知PPP模式的真谛、熟悉PPP模式运作流程、控制PPP项目风险,从而为企业开展PPP项目创造条件。